和初咨询 | 螺蛳粉崛起背后,柳州做对了什么?

2023/10/13 14:47:37 次浏览 作者:

香是真的香,臭是真的臭!



对于来自广西柳州的地方小吃“螺蛳粉”来说,爱它的人觉着它是相见恨晚的珍馐美味,不爱它的人则视它为黑暗料理界里的生化武器,如果网红食品里有咖位,螺蛳粉一定毫无悬念的站在C位上。





从柳州街头小吃到作为网红美食顶流,有人说螺蛳粉带火了柳州,根据柳州市商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500亿,其中袋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高达151.97亿元,要知道在2014年的时候,柳州还只有一家袋装螺蛳粉生产企业,而如今有30万柳州人从事跟螺蛳粉相关的生产工作。



透过柳州螺蛳粉的崛起,我们发现在一碗粉风靡全国的背后,它不是简单的一碗粉带火了一座城,而是一座城走出了一条螺蛳粉的全产业之路,讨论螺蛳粉与柳州的时候,我们不该只是在说“一碗粉带火了一座城”,而应该认识到是一座城用工业化理念做驱动,通过拥抱互联网,让地方美食变成了百亿产业。



柳州螺蛳粉





背后的工业基因





三江四合,抱城如壶,螺蛳粉的故乡柳州又被称“壶城”。





发源于贵州的龙江、融江,和发源于岭南的洛清江,由北向南而来,一路奔腾共汇柳江,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让这里成为了中国最早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





秦始皇南平百越之时,柳州属桂林郡,汉武帝时平定南越国,在柳州设潭中县,为柳州建城之始,距今有2100多年,唐时大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柳州,兴办学堂催育文明,改变了柳州闭塞的面貌,明清之时柳州凭借水陆交通交汇点的地理优势,两广、川贵的大米、食盐、木材、矿石都沿着柳江运输,成为珠江水系上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





民国年代柳州开始经历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开放包容、文化融合的土壤让这里出现了一大批商业人才,柳州一度成为广西的“工业魁首”,随着侵华战争爆发,柳州近代工业遭遇毁灭性打击。





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广西建设,国家在广西设立了三大工业区——南宁江南工业区、桂林瓦窑工业区,柳州柳北工业区,柳州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布局蓝图初现。





作为柳州工业化的拓荒者,一大批工人从上海、武汉等城市南下柳州,国家在柳州上马多个大型生产项目,一举奠定了柳州硬核工业城市的基调,形成覆盖钢铁、机械、电力、化工、纺织、仪器仪表、电子通讯设备、通用机械、农业机械等完善的工业体系。





从汽车、拖拉机、装载机到手表、冰箱、洗衣机,从牙膏、香皂、缝纫机到啤酒、香烟、计算机,柳州工业品类之齐全,堪称广西第一,在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柳州制造”早已畅销全国,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柳州产的两面针牙膏、双马牌电扇、灯花牌床单都曾是享誉大江南北的全国品牌。





说到柳州工业的衰退,它在时间节点上和东三省有些类似,作为老工业基地体制改革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而环境保护压力又让一批企业关停,在经济结构上过分依靠第二产业,而随着大型国企纷纷改制,很难继续再给地方经济输血,导致柳州工业在GDP占比中不断下滑。





如今虽然“华南轻工业看广州、重工业看柳州”的格局早已不在,但以汽车、机械、钢铁为支柱的三大产业,依旧是柳州工业的基本盘,被国人称为一代神车的五菱宏光,堪称是柳州工业发展的代表,五菱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柳州动力机械厂,目前柳州市的汽车产量一直保持在全国前五。





去谈论螺蛳粉之前,我们不得不先去理顺柳州的工业发展史,你或许会以为吃螺蛳粉在柳州有千百年的历史,真实的情况是,螺蛳粉从诞生到如今不过三四十年。





确切的说螺蛳粉是柳州上世纪工业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最早是为了满足工人们的倒班需求,而作为重口味、高碳水、低价格的食物,辣、爽、鲜、酸、烫的口味最符合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饮食需求。



当年下班后嗦粉的产业工人们已经老去,而生于工业时代的螺蛳粉,如今走红于互联网时代!



地方美食的破圈之路





拥抱工业化和互联网





有人说是《舌尖上的中国》让螺蛳粉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有人说是李子柒和互联网时代给螺蛳粉插上了翅膀,但必须要承认,世上的所有好运背后,都藏着我们看不见的努力和厚积薄发。





螺蛳粉从柳州的街边小吃,到成为网红美食顶流,一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早在2010年柳州市就提出要把螺蛳粉打造成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更是不遗余力以政府奖励的手段,推动柳州人走出去把螺蛳粉店开到大城市,在当时在北京、上海开店直接奖励10万元补助。





2011年北京店开张,柳州市委书记亲自站台,所有食材全部是从柳州当地空运,可尴尬的是虽然下了血本,也没能让北京人接受重口味的螺蛳粉,有钱爱体面的人嫌臭不愿意吃,年轻人愿意尝试却嫌价格贵,没几个月关门倒闭,可以说柳州真金白银的实体店推广,以惨败告终。





在经历了“进京赶考”的失败之后,柳州市政府很快意识到,如果单纯追求原汁原味的食材,最后就会推高螺蛳粉的制作成本,想让螺蛳粉走向全国必须换个思路。






恰逢《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不少外地网友纷纷到电商平台求购螺蛳粉,很快柳州看到了袋装螺蛳粉背后的商机,大力发展螺蛳粉产业被提上工作日程,甚至把推广螺蛳粉工作列入了部门的绩效考评。





柳州能不能做出速食、方便流通的袋装产品,既保证螺蛳粉的原汁原味,又可以实现规模量产,从而打破空间地理的束缚,只有把螺蛳粉从碗里装到袋子里,才能让网购螺蛳粉不再是难事。





政府层面开始强力推动,为了解决袋装螺蛳粉的难题,技术团队先是进行实验,然后再组织食品企业进行试产,最后邀请消费者试吃,终于在2014年柳州市颁发了全国首张袋装螺蛳粉生产许可证,自此诞生于工业时代的柳州螺蛳粉,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产业化之路。





2016年,柳州市政府投资建设螺蛳粉产业园,对于进驻产业园的螺蛳粉加工企业,根据销售额减免房租、水电费和物业费。





从小作坊操作到规模化的生产,从手工作业到变成具有工业标准的大生产,随着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包装标准的陆续出台,除了解决了食品卫生安全、保质期的问题外,一个显著的好处就是柳州螺蛳粉的口味做到了相对统一,不管消费者怎么买都不会踩雷,袋装螺蛳粉的出现,为柳州螺蛳粉走出柳州,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开辟了新的商业道路。





在螺蛳粉的营销上,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则紧紧抓住电商发展浪潮,使螺蛳粉异军突起,成为人尽皆知的网红美食。





从2016年袋装螺蛳粉开始登上互联网舞台,除了邀请各路大V直播带货、明星微博推荐之外,柳州在螺蛳粉的推广上,可以说打破了政府搞推广僵硬呆板的模式,不仅打破常规,更是大胆造梗,狠狠抓住了年轻消费者对于消费场景、美食社交的渴望,吃螺蛳粉必须发朋友圈成了一种社交标配!



每一次螺蛳粉热搜的背后,实则都不乏官方层面的推波助澜,通过不断激发网络热度,增加大众对螺蛳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螺蛳粉迎来了流量的王者时代。



一碗粉的全产业链





30万人在为此打拼





在柳州螺蛳粉的发展过程进程中,企业在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创新口味品类,同时柳州市政府则在螺蛳粉的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上不断发力。





如果说螺蛳粉“从碗里到袋里”解决了生产、运输的问题,那么在产业起步之后,柳州市一直在尝试通过用工业化思维来延长产业链条,建立柳州螺蛳粉的全产业链条。





上游包括了米粉、竹笋、豆角、螺蛳、腐竹等一系列的原材料;中游是袋装螺蛳粉的生产和制造;下游则是电商平台、商超销售渠道的建立,通过打通和理顺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小小的螺蛳粉撬动了“百亿元”大产业,2021年柳州螺蛳粉年寄递量首次突破1亿件,螺蛳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30多万个,带动了2.8 万人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集群一直是个工业术语,而在柳州螺蛳粉的背后,全产业链的扶持和覆盖,不仅加快了一二三产的融合,更让螺蛳粉的红利惠及了更多的柳州人,长久以来对于乡村振兴的话题,资本接触的意愿并不高,而柳州通过螺蛳粉的全产业链打造,在推动产业进步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螺蛳粉丰富的配菜推动了上游的酸笋、酸豆角和螺蛳的生产和配套,早年柳州当地的农民只能卖卖甘蔗、玉米,如今螺蛳、竹笋、豆角、大米、木耳等多种食材,不仅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种植,更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法宝。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不仅提高了柳州螺蛳粉原料配套的安全标准,也让农户们的收益水涨船高。





在柳州的苗族自治县,当地的不少农户会在插秧前在田里放下田螺种苗,长大后由螺蛳粉企业进行收购,每亩地农户可以增收1200元,在柳州仅螺蛳养殖面积已有6.5万亩。





伴随着越来越庞大的酸笋需求,不少处在山区地带的村民靠着竹子实现了脱贫,竹笋产业直接就业人数超一万人,柳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竹笋消费城市,以前一斤竹笋只有五六毛钱,如今价格翻了两三倍。





柳州螺蛳粉网络销售的火爆,这几年不少人都将柳州看做追梦之地,纷纷带着资金来柳州投资设厂,想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螺蛳粉品牌,柳州的年轻人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柳州开螺蛳粉店20多年的黄阿姨,一家两代人都是靠卖螺蛳粉生活,按照原本的生活轨迹,读书不太行的儿子的未来应该是在店里打转一辈子,而如今儿子带技术、配方入股进厂,参与螺蛳粉的生产、销售和品牌建设,走上了和父母截然不同的人生,



年轻人未来的成功和失败不是我们可以推测,或许他的选择只是时代洪流里的一朵浪花,但在柳州有30万人正忙碌在螺蛳粉产业奔涌的浪潮里,他们推动着螺蛳粉产业不断发展,也在助力这座城市不断前行。



谁会是下一个螺蛳粉?





2018年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核准注册,从此以后只有预包装在柳州生产的螺蛳粉,才能被叫做柳州螺蛳粉。





柳州用“在柳州生产”这个标准,给螺蛳粉筑起了一道护城河,当地方美食成为柳州的名片,成为城市经济的助燃剂,不少城市会去羡慕螺蛳粉的蹿红速度,梳理柳州在螺蛳粉背后的助推作用,我们会发现没有谁的成功是轻而易举。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疫情三年餐饮行业哀鸿遍野,可作为柳州路边摊的螺蛳粉却实现了逆袭,如何把地方美食的蛋糕做大,柳州螺蛳粉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样本,一碗粉亦是大产业,30多万柳州人正在起早贪黑的为此忙碌。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螺蛳粉产业正在重塑柳州的发展之路,对于消费者们来说,满足多元化的味蕾需求只有一个螺蛳粉还不够,我们期待下一个出圈的会是谁?

文章来源:县遇

免责声明: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我方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