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策划】2016-2020年中国食品产业格局关键词:重构

2016/1/4 16:17:59 次浏览 作者:

近年来,大经济环境下行,消费特点更替及互联网冲击等,都对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致行业中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食品产业长达二三十年的高增长期已经结束,未来食品行业将进入低速、缓慢增长期;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只要能找对方向,发现增长的结构,仍然能保持50-60%,甚至是100%的增长幅度。出现这样两种观点交锋的原因就在于,中国食品行业已进入了一个“重构”期,品牌格局,产品组成,以及原来的推广和传播方式都要发生重构。面对这样的变化,企业和经销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又该如何把握呢?近日,饮料品牌营销策划专家整理梁剑先生在韩国巧妈妈2016中韩新品发布会上演讲,具体如下:

  (一)滞销,失控——2015年食品行业发展两大关键词

2015年,很多企业和经销商都反映说经营压力很大,具体有这么两个关键词:

1 . 滞销

大家都说终端动销差,事实上,滞销只是一个表象,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则是过剩,即同质化的产能严重超过了消费者的需求。过去,我们以规模性理念进行生产经营,结果生产出大量同质化、没有差异化的产品,这样的产品积压在终端,难以动销。该如何解决过剩问题呢?研究消费者需求,推出差异化产品是关键。

2 . 失控

2015年,亿滋、雀巢大中华董事长均反映,企业跟不上中国消费者变化的速度。多个大型企业面临销量下行,无计可施。失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脱节,和整个消费环境,和消费者之间脱节。前不久,百度发布了一组数据,即2015年百度搜索关键词的排名,其中一项是“00后十大热搜词排名”,其中居然有一半的词我从未听过。众所周知,快速消费品核心的消费群是年龄段在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的关注点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样就要求企业以及推出的产品也要不断变化。不能充分了解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点,企业负责人的决策和消费需求就会出现脱节。由企业的老板、经理人、经销商的意志来决定消费者吃什么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应该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重构我们的品牌和产品。

  (二)“四大重构”推动中国食品产业未来结构性增长

基于产业周期、经济下行、消费换代以及渠道和传播的变化,据权威杂志解读,2016~2020年,中国食品产业将进入重构期。中国食品产业已经保持了二三十年、粗放的高增长速度,未来将进入结构化的增长阶段。那么,食品行业的重构将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 . 品牌重构

回顾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大阶段:第一,1.0时代,作坊时代,简单生产,地产地销;第二,2.0时代,工厂时代,引进技术设备,开始工业化大生产、大流通;第三,3.0时代,品牌意识崛起,通过高空媒体投放等方式成就了像娃哈哈、康师傅等众多大品牌;第四,4.0时代,“我的品牌时代”,知不知名没关系,自己喜欢,圈子认可才重要。目前,中国食品行业已经进入4.0时代,实现在从大品牌到专属品牌的大跨越。

2 . 渠道重构

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首先,所见即所买。过去将渠道分为现代渠道、商超、特殊通路等,但这种传统分类方式不能涵盖很多有效终端,比如通过社群直接实现的销售,跨界终端等。过去提到渠道,我们就会想到商超、便利店等;现在则要用逆向倒推的思路寻找产品销售渠道,即消费者在哪里,渠道就在哪里。

其次,全渠道融合发展。如今食品行业进入全渠道发展阶段,未来将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阶段。何为全渠道呢?其实也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定义的。消费者喜欢在哪买,希望在什么地方买到产品,企业就应该将产品铺到相应的地方。

再次,媒渠一体化。过去,媒体和渠道是两个概念,企业推出新产品后,会通过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在渠道中进行销售。未来,媒体和渠道将实现一体化,比如在终端做产品陈列,即是一种传播,同时也可以实现销售。或者在网络上看到一段关于某个产品的视频,同时可以轻易的下单,购买此产品,实现了媒体和渠道的融合。

最后,圈子经营。消费者在哪,他所在的圈子正是产品的渠道和终端。因此对于食品厂商而言,要强化和目标社群的链接,研究谁是你的核心消费者,他们在哪些终端活动。

3 . 传播和推广的重构

过去对于传播的理解就是电视广告,因此说传统的传播方式即,通过电视广告使消费者知道企业的产品,然后在消费者走到终端后,通过导购员进一步了解企业和产品,进而实现购买,这是一种漏斗形的、覆盖人群层层递减的传播形式。在新的传播理念下,出现社群营销这样一种传播形式。

首先,何为社群?

一般来说,基于共同目标,比如盈利(公司、微商)、政治纲领(政党)、信仰(宗教),或者基于相同的爱好(如品牌粉丝团、明星粉丝团、自驾游团体、宠物、育儿等),再或者基于人群共性(如行业协会、老乡会、校友会等)这样的人群群体,都可以成为一个社群。社群分为有形社群和无形社群。比如同一个小区中的居民,同一个班级的同学等都属于有形社群。像网络中孕婴QQ交流群等属于无形社群。

那么,何为社群营销呢?

消费者进行紧密互动,将自身的消费体验或消费故事分享到社群中,推荐给有类似生活方式的朋友,让影响力放大。社群营销不同于过去传统的漏斗形的传播,它是一种喇叭状的传播方式,可以实现传播推广的扩大。

怎样才能做好社群营销?

首先,建设自身的品牌社群。例如某产品高颜值的员工和合作伙伴,高颜值的消费者就可以组建成一个自己的品牌社群。

其次,与已有社群建立联系。社会上有很多以后的社群,例如妈妈群,小米的粉丝群,企业要与这些社群紧密关联,做好品牌和产品的传播。

4 . 价格重构

长期以来,中国食品产业始终在“双低”环境下高速发展,“双低”即低质低价。尽管受到电商比价和库存倾销的阶段性影响,一些企业产品价格出现小波动,销量出现小幅下滑,但是长期来看,从价格路线到价值路线,仍然是中国消费品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经销商而言,未来一定要选择价值型产品。

众所周知,近两年像统一、康师傅等龙头企业均出现了销售利润的下滑。最近,统一企业总经理侯荣隆在一次采访中说到:哪天媒体不再拿统一和康师傅对比,那就说明统一转型成功了。目前大陆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统一将不再推中低价位产品,而是由量转质,推2.0产品,目标在2020年成为中国大陆市场最有价值的公司。2.0产品,以毛利率和定价为标志,方便面毛利率必须超过35%,零售价超过5元,饮料毛利率超过40%,零售价格超过4元。由此也可以看出,未来,高价高质将成为食品行业的必然趋势。

  (三)“六化”助力从成功到卓越

2016~2020年,是中国食品产业从老主流向新主流过渡的时期。老牌龙头企业推出的年轻态细分产品品牌,新崛起的专家型、时尚感领导品牌,以及细分社群的小众品牌,将共同构成中国食品行业的主流品牌格局。在行业“重构”转型期,创新性的企业总是避免不了被模仿,那么该如何打破被跟风的负面影响,实现从成功到卓越的蜕变呢?

1 . 抢先占位,品牌品类化

张裕是一个酒类企业注册品牌,但因为某些原因,被众多酒企共用,其中不少透支这一品牌,生产低价产品,冲击市场。对此,将张裕和解百纳连读,即张裕解百纳,变成一个品类化的品牌,使之成为高附加值,高品质的代名词,从而屏蔽低价产品对其负面影响。

2 . 持续创新,单品系列化

不少企业在推出一款不错的产品后,却开始走下坡路,原因是企业缺乏持续创新的能力。只有持续创新,将单品进行系列化,才能持续发展。2015年,六个核桃、脉动等大单品销量一直攀升,其均推出不同规格、口味、配方的产品,以此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场景的消费需求。

3 . 价盘刚性,行销常态化

我一直很推崇一个台湾的品牌——张君雅小妹妹,企业一直强调“有行销策略,无降价策略”,产品价格较高,但从不搞低价促销。从2009年起,张君雅小妹妹持续做校园、超市试吃、推广活动,进行线上线下互动,2014年销售额十个亿左右。

4 . 感官品牌,视觉符号化

当我们看到被咬了一口的苹果,马上想到的是苹果手机,苹果电脑,且给人以品质感和时尚感;听到Intel的“噔噔噔噔”的声音,就会认为电脑的处理器质量很好。过去,人们对于品牌塑造的重视表现在起个好听的名字等方面,但在图形,视觉,听觉形象上并不重视,这将是企业未来塑造品牌努力的方向。

5 . 纵向结盟,垂直一体化

向上,应加强专属技术开发合作,拉升产品的技术门槛;向下,加强渠道和终端服务,比如提升渠道商经营产品的满足感、幸福感、荣誉感等。

6 . 场景营销,产品生活化

场景营销,就是让产品与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比如在吃火锅时,我们会想到凉茶;在派对玩耍,在KTV,在下雪天,我们就会想到啤酒炸鸡等等。

通过这六大步骤,相信企业一定可以从成长走向成功,从成功走向卓越,成为食品行业的标志性品牌,从而与竞争对手筑起高高的防火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