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推进“生态资本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生态产业化的基本方式与主要路径,但是,在相关领域,不要说一般的实践者,即便是领导干部与研究者,对“生态资本”未必有一个准确、清晰与有限的认识,进而,制约着相关的实践与研究工作。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研究,做出如下解析,供相关读者参考。
一、何谓“资本”与“资本化”?
讨论何谓“生态资本”的问题,无疑首先得从何谓“资本”谈起,“生态资本”是资本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具体形态。那么,何谓“资本”呢?本文从其基本属性与特征上做出如下界定:
1、投资性。资本是一个基于投资属性的概念,即主体将自己拥有的资金资产资源投入到经济运行中,要么是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独立或合作的形式创办与经营企业),要么是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以此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收益。
2、增值性。资本是一定要追求与创造利润的,且要谋求更高更多的利润,持续地实现增值是资本运行的主要目标。不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还是在西方经济学中,增值性都是资本的本质属性或根本特征,离开增值性或利润,资本就失去了“本色”。
3、结合性,资本不能独自存在和发挥作用,它需要跟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包括技术、土地、劳动力、管理、制度等,一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以,资本是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离开其它条件,生产经营活动不可能进行,资本的增值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4、生产经营性。即从事或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工业、服务业与商业都行,具体形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就是在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以资本运营的方式间接地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离开生产经营活动,资本增值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积累性。资本是积累出来的,一个人创办企业或扩大生产规模,需要的资本可以是自己积累的结果,也可以去借贷或融资乃至找合作伙伴,后者是他人积累的成果。不管怎样,积累性是资本的重要属性,所以,马克思才重点研究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
由上,一种财产、财富乃至东西只要符合上述五个特征或属性,就是资本,否则,可以是资产、也可以是资源,乃至就是私人物品,都是有价值的,但都不是资本,资本的具体形态可以多样,不能说只有货币或金钱这么一种形态,也可以是土地、技术、劳动力、管理等。而让一种财产、财富、资产、资源乃至东西具备上述五大特征与属性的过程就是在将其“资本化”。
二、何谓“生态资本”与“生态资本(深)化”?
“生态资本”当然是资本,它理所当然地需要符合上述五个特征与属性,具体说:第一,可以用来投资或具备投资属性;第二,能够带来利润,实现不断地增值;第三、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第四,从事或参与到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第五,是积累的成果。不过,生态资本不同于传统的其它资本的地方在于:它的积累主要是自然性积累,而不是人工或社会性积累。
为此,从概念及其内容上明确这里的“生态”很关键,或者说,我们推进“生态资本化”是在“资本化”什么呢?本文认为,这里的生态是指自然环境及其系统所具备的生态功能,生产的生态产品,形成的生态资源,这些功能、产品与资源对人类是有使用价值的,同时蕴含着越来越大的商业价值,有待人们开发利用。它们就如同铁矿、油气、煤田等天然存在着的资源,需要企业通过“资本化”的方式实现它们的经济价值。当然,生态功能、产品与资源不同于铁矿、油气、煤田的地方在于其绿色环保性与可持续性,不能够以工业文明时代的方式开发利用它。
于是,一个关键问题来了:生态何以资本?或者说,凭什么说,只要具备了上述五大特征与属性,生态就“资本化”了?如前所述,资本不是只有货币或金钱这样一种形态(不妨说是狭义的资本),在工业文明时代,土地乃至劳动力都可以是资本,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功能、产品与资源也可以是资本,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能够替代货币资本。具体说,从传统的角度看,狭义的资本是用来购买原材料与设备,雇佣劳动力,租借土地,聘请管理人员的货币开支,假设其中最大的开支是用来购买原材料与设备的,在生态文明时代,这些开支在一些生产经营活动中因为生态功能、产品与资源的存在而可以省去,或者说,这些功能、产品与资源凭借自身就可以直接跟其它要素,比如劳动力、土地(生态功能、产品与资源就在其上,投资或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技术与少量的资本(必要的基础设施投资)相结合,开展生产经营,创造利润,实现不断地增值,这样,生态就“资本化”了。
以瓶装纯净水为例,假设只能在距离消费群体聚集的市区同等距离的两个地方——甲地与乙地建设水厂,甲地有大量的山泉水,不仅达标,而且优质,只要一条灌装生产线,做好灌装工作即可;乙地则只有自来水,水厂需要抽取、净化、灌装等多种设施设备,三道以上的工序,投资与成本自然就高了。甲地的优势在哪儿呢?就在于“生态资本”,其实,在甲地建纯净水厂就是那里的山泉水这种生态产品“资本化”的行为活动。由此,广告语——“我们不做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正是“生态资本化”的生动体现。
综上,“生态资本化”就是将生态功能、产品与资源及资产等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全部或部分地代替货币资本,跟其它生产要素包括少量的货币资本相结合,一起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创造利润,增加财富或收益。而“生态资本深化”就是不断加大生态功能、产品与资源及资产“资本化”的程度,包括依据其利润流对其证券化,以提升其价值,同时更好地融资。
三、怎么推进“生态资本(深)化”?
不难看出,“生态资本(深)化”是新时代推进生态产业化的现实需要与必然选择,是实现生态产品(资源)价值的整体路径,本身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着力,多措并举,综合推进,其中,重点是做好如下工作:
1、准确地理解资本、生态资本、生态资本(深)化。这是个认识问题,但是,只有认识清楚了,实践工作才能有效推进。为此,本文上述内容仅供参考。
2、加快生态资产化。即对生态产品、资源等进行确权登记、评估定价、整合集中、制定规范等,将其变成有主体,有价格,且可转让(交易)、可抵押、可分配、可资本化、可进入“资产负债表”的资产。
3、引进或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产业,丰富业态。具体的产业与业态既是“生态资本(深)化”的条件,也是“生态资本(深)化”的结果,为此,培育或引进生产经营主体是“生态资本(深)化”的根本需要,可以说,“生态资本(深)化”最需要的是企业(家)。
4、推动并规范产权交易。生态资源、资产、产品只有处于交易中,才能实现最优配置,进而实现最大价值,为此,建立健全生态产权交易市场,丰富交易形式,规范交易行为,包括推进生态资产的证券化,是“生态资本(深)化”的必要条件。
文章文章作者:竹莲居士
免责声明: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我方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