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阳光和煦,在兴安盟,稻农们正抢抓农时,为农田披上了绿色新装,播下丰收的希望。从“兴安盟大米”引领农业品牌化发展,到科技赋能让农业展翅高飞;从一个个小乡村焕发新生机,到农旅融合的道路越走越宽;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农业增产,到政府搭台让农民增收……兴安盟水稻产业实现稳步发展。
“兴安粮”丰盛“中国碗”
眼下,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万亩稻田已披上“绿装”,一株株葱郁的秧苗在稻田里迎风摇曳。“这片地是订单田,共1万多亩,因为是绿色有机大米,深受消费者喜爱。”兴安盟双特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乌兰浩特市富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泉说。兴安岭下米粮仓,草原深处大厨房。兴安盟是内蒙古水稻主产区,也是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为了给“中国碗”里多装“塞外粮”,让更多人喜欢上“兴安盟味道”,我盟聚焦优势特色产业,以链式思维抓全产业链建设,千方百计推动水稻产业链往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2022年,兴安盟农牧业生产实现连丰稳产,粮食播种面积1558.6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34.3亿斤、占全区的17.2%、位列全区第二位,实现十三连增。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15.35万亩。可喜的是,2022年,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项目种植的“农联一号”实收亩产743.5公斤,刷新全区水稻单产纪录。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今年,兴安盟提高耕地利用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托管代管等新模式,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在突泉县九龙乡十家子村村集体的水稻田里,村民们正接力把一盘盘秧苗运送到插秧机上。这段时间合作社20多名村民和机器设备轮番作业,开展机械化栽插任务。“今年十家子村水稻种植面积在660亩左右,其中村集体389亩稻田进行了村稻户管,户管费用是一亩地950元,能为村集体增收近15万元。”突泉县九龙乡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友介绍说。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从田间地头郁郁葱葱的水稻,到消费者碗里香糯的米饭,作为“东北上游,净产好米”的典型代表和内蒙古味“稻”的中流砥柱,“兴安盟大米”正努力丰盛“中国碗”。
“好品牌”成为“金名片”
卷起裤腿、挽起袖子,运秧苗、分秧苗、插秧苗……连日来,科右前旗金刚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包凤英忙得不可开交。“合作社有1000亩稻田,每年亩产在600公斤以上,现在正是插秧的好时候,希望今年是个丰收年。”合作社负责人包凤英高兴地介绍,如今乘着“兴安盟大米”品牌的东风,她的大米不愁销路。2022年,是兴安盟“不平凡”的一年。当“兴安岭上兴安盟”域牌宣传语在全国叫响,“兴安盟大米”在“源在兴安——自然兴安 盟生万物”区域公用品牌的加持下,走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
“兴安盟大米”香飘万里的背后是我盟做大做强“兴安盟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的生动实践。2017年底,兴安盟委、行署下决心要让兴安盟的“好米”变成“名米”,举全盟之力打造“兴安盟大米”品牌,加快推动产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走出了一条大米品牌营销的突围崛起之路。强化“兴安盟大米”主体承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主体,组建一批产业化联合体,并进一步完善产业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对建立农产品品牌的农产品企业确定统一的品牌标准体系认证,对区域内的农产品实行严格、规范的产品质量管理。建立品牌退出机制,引导农产品企业合理发展。加强品牌管理,对冒用或变相冒用“兴安盟大米”标识、超范围使用标识等行为强化打击和处罚力度,维护良好形象和知识产权。拓展渠道建设,在北京市、呼和浩特市等地拓展“兴安盟大米”销售范围;借助京蒙帮扶平台,让“兴安盟大米”更多地进入高端消费市场……
经过几年培育,“兴安盟大米”品牌愈发闪亮,先后获得“2018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2018中国十大好吃米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独家供应商”“中国优质稻米示范基地”“2019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新锐品牌”“2020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2020十大大米潜力企业”“2020十大好吃米饭”等国家级荣誉。“兴安盟大米”也成为兴安盟农业“第一品牌”和“白金名片”。
“科技饭”端稳“致富碗”
从“体力”到“智力”,从“靠经验”到“靠数据”,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建设集“智慧大脑、智慧农场、农业专业实验室、溯源体系”于一体的数字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中心,让传统农业实现了“云管理”。自2022年开始,该产业园借助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契机,邀请科研专家对数字农业发展进行全程服务与指导,梳理、解决当前制约农业种植存在的主要科技问题,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试验示范,推进人工种植向机械作业、数字化转变。
站在电子屏幕前,轻点鼠标,农机作业轨迹就能呈现在眼前;一台电脑、一套系统,就能对土壤墒情、虫情、水位、气象等进行实时监测;手机扫描二维码,与农产品相关的资讯尽在掌中……科技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使传统农业“看天”转为智慧农业看“屏幕”。
种田要有“科技范”。目前,扎赉特旗70万亩水稻插秧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在扎赉特旗好力保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稻田内,负责人宋春平正拍摄短视频展示水稻插秧过程。无人机运苗、四驱插秧机大面积作业、手推插秧机手动补苗……机械化作业十分吸睛。宋春平告诉记者,一台无人机每天可运苗5000盘,供100余亩地使用,水稻插秧按下“快进键”。为了保障水稻插秧进度,不误农时,好力保镇农业技术人员来到田间地头进行实用技术指导,为水稻增产、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二龙屯水稻全程可追溯示范基地、义勒力特镇绿水田物联网质量控制中心、科右前旗农作物病虫害田间监测站、突泉县智慧农业云平台、扎赉特旗智慧大脑……近年来,随着数字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中心和智慧农场等一批智慧农业新技术应用典型工程的投入使用,一批批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智慧农业为兴安盟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添翼赋能。从打造特色到形成特产、从产品优质到市场优销、从本地品牌到唱响全国……带着一年又一年丰收的希望,兴安盟水稻产业连续释放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文章来源:兴安日报
免责声明: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我方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