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双循环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战略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愈发凸显。本文将讨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在双循环战略中的关键角色,着重探讨供需创新、产业升级、四链协同、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以及开放新高地等六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双循环的核心要素。
供需均衡是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当前,中国内部市场巨大,具备强大的内需潜力。推动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满足国内需求的必然选择。农业供给侧创新需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供给能力。同时,农业应朝着多功能性方向拓展,发展景观设计、文化挖掘、康养服务等多元业态,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需求创新则侧重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数字农村和智慧农业领域的发展,加大消费扶贫和产销对接力度。通过这种良性循环,农村产业的增长将为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提供支持,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产业升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农业转型升级需要以市场经济和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实现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双重提升。产业升级包括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深度融合。这包括支持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物流设施现代化,以提高农业产业的基础和现代化水平。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深度融合也是关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通过这些举措,农业将从低效率向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协同发展“四链”——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脱节,导致了价值链的不畅,主体之间的价值分配机制失效,产业供应链出现断层。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必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借助创新发展推动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加强供给链的韧性和灵活性,从而促进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的正向和反向循环,助力经济加速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在双循环战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可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农村活化和农业产业的发展。解决城乡失衡和循环不畅的问题对畅通“双循环”至关重要。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是促进城乡之间从“通”到“融”再到“合”。这需要打破制度和政策上的壁垒,促使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及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通过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经济多元化等方面,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各自发展、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深化农村改革对夯实市场经济制度基础,激发农村活力至关重要。深化农村改革主要涉及土地制度、经营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这包括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资产收益。通过改革,中国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促进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巨大,具有巨大的潜力。建立自由贸易区,特别是农业对外开放试验区,有助于保障中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有效应对国际竞争,提高农业贸易对外开放水平,使农业贸易成为“双循环”的助推器。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可以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从而加速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在双循环战略中具有关键作用。通过供需创新、产业升级、四链协同、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以及开放新高地,中国可以实现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为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坚实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满足国内需求,还有助于在国际市场上更好地竞争,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外脑找和初。和初咨询,专注品牌农业十二年。
文章来源:三农百家阁
免责声明: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我方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