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提到饮料行业的并购,我们总能想起汇源(极具民族主义色彩的中国内地首个反垄断法商业案例——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失败),提到汇源,又不得不说最近抢占各大财经新闻头条的汇源收购三得利事件。
2014年3月,汇源以1.18亿元收购三得利中国旗下三得利食品100%的股权以及三得利贸易50%的股权。此次收购,汇源果汁除了可得到三得利上海的工厂、运营团队、渠道网络等,还将与之组建合营企业,合营企业在中国市场独家使用“三得利”商标。
汇源与三得利的联姻,使之在5年的调整期后,再次站上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婚姻生活”如何展开,如何实现资源整合,也不是毫无参考,且看两年前康师傅和百事的结盟。
康师傅百事强强联合后,康百成为规模最大的软饮商。百事24家工厂的扩充,通过生产调配,实现了生产运输就近原则,进而降低物流成本。康师傅经销商从6188个增至32424万个,直营零售商从8.6755万增长为10.7131万个,大大扩宽了渠道规模,甚至,双方在中国内地的冰柜总数也达到70万台,与可口可乐相当。
同样,合作双方同属于饮料行业,且在细分品类上形成互补,这样的协同效应是否也会发生在汇源身上,如何整合营销实现双赢?
汇源果汁的渠道网络远不如康师傅丰富,三得利的品牌影响力也有限,无法和品牌影响力颇为强势的百事可乐相提并论。但汇源和三得利的结合,仍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如果妥善利用其优点,相信汇源和三得利必定会携手与共,共创辉煌。
三得利在茶饮料领域拥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三得利1979年以进口威士忌叩开中国市场,1995年开始清凉饮料事业。目前,除“三得利乌龙茶”、“三得利利趣拿铁”,还有多种奶茶及养生、功能饮料,这些产品都是汇源所缺乏的。
汇源作为中国果汁行业第一品牌,并购三得利食品,不但能够丰富产品线,更能利用三得利在产品研发、品质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汇源集团拓展茶类饮料、咖啡饮料业务。
中国北方市场一直是汇源果汁产品的主战区,华东及南方市场的渠道较弱,而华东及南方市场恰恰是三得利饮料渠道的强势地区,依托双方的渠道网络,有力增强了汇源果汁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实现消费者群体的互补和全覆盖。三得利是全球知名品牌,亦有利于汇源果汁进军国际大市场。
但汇源和三得利在并购前都存在一些问题,汇源收益成效不显著,三得利更像个区域品牌等;并购后,产品线、渠道丰富的同时也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单品多了,不仅会使得企业重新制定营销策略,选择过多也会增加消费者的选择难度。
要想充分发挥产品、渠道互补优势,直面问题,还需重视供应链的从上游至下游的延伸。
1 . 合体后,梳理瘦身产品线,重新设定产品结构和定位。根据公司财务状况,确定主推单品。不要做得每个单品都很强势,最后哪个都不突出。
2 . 利用已有渠道逐渐蚕食其他渠道,全面铺货。就近生产、就近分配,做好供应链管理。
3 . 采取分品牌扩张模式,通过品牌细分谋求单品牌突围。
4 . 打造经销商管理平台,强化与经销商间的纽带,以区域主要经销商为核心,再多渠道分销。
5 . 打造样板市场,步步为营实现市场逐步覆盖。
1 . 重新梳理产品定位,提升品牌形象。汇源果汁的产品定位不清晰,目标消费群体不明确;三得利产品大都属于毛利较高的高端产品,和众多低价格的产品相比,销量上不占优势。品牌资源整合后,将两者在生产、渠道及品牌商的资源加以合并利用,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品牌知名度。确定产品定位,汇源主打中低端人群,三得利主打高端人群。
2 . 品牌传播策略上采用兄弟策略,汇源和三得利仍保持原有品牌,共同作为汇源集团旗下两大饮料品牌,齐心协力,使之成为一个能和可口可乐、娃哈哈竞争的综合性饮品集团,不拘泥于汇源单一品牌。
3 . 品牌传播上,需做好电视广告、促销活动。电视广告要准确表达产品定位及消费诉求,形成个性的消费文化;多做终端促销活动,利用促销活动捆绑销售,强化两个品牌概念的融合,让更多消费者直接接触到品牌更深层次内涵。
组建合营企业后,两个品牌管理团队、文化的整合,将直接关系到合营企业的生死存亡。一个企业要实现好的营销突破,尚且需强大的管理团队来支撑其发展,更何况是合营企业,管理实力的整合、加强是实现成功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