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为大力推进地理标志兴农,及时宣传总结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国家知识产权局从全国遴选了 40个成效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编撰形成《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汇编》,分门别类地展示介绍有关地理标志的特色优势和产业基础,更好地推广各地在实践中用好地理标志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做法,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兴安盟大米”作为内蒙古唯一入选《该汇编》的地理标志得以向全国推广,成为全区乃至全国地理标志建设的标竿和典范,这是兴安盟、内蒙古地理标志建设史上的新突破。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扩大产业规模,基地建设再现新突破。将稻田基地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依托绿色资源优势,切实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努力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成功打造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扎赉特旗好力保乡、科尔沁右翼中旗哈日道卜嘎查等多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生产标准、产出高效、景观优美的万亩绿色有机水稻示范基地。2019年,“兴安盟大米”原料基地被授予“中国优质稻米示范基地”称号。
二、发挥龙头企业优势,产业发展再育新动能。把龙头企业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切实加大引进和扶持力度。重点在基地建设、技改升级、金融贷款、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培育壮大雨森、龙鼎、魏佳、二龙屯等一批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为大米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讲好品牌故事,品牌建设再添新光彩。把品牌建设作为引领稻米产业发展的首要环节,兴安盟盟委、行署制定《兴安盟米产业“双百双千”工程大米产业发展指导意见(2019-2022年)》《“兴安盟大米”品牌建设政策措施》和《“兴安盟大米”品牌宣传方案》。积极向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多家主流媒体推送以“兴安盟大米”为重点的选题材料,协调中央、区、盟、旗四级媒体联动发声,对大米育种、耕种、收割、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深度解读,强势宣介“兴安盟大米”品牌故事,掀起“兴安盟大米”宣传热潮。通过高端策划和宣传,让兴安盟大米“东北上游 净产好米”和“好吃闻得见”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使其成为兴安盟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
四、推广现代化管理,质量管控再树新标准。将标准化管控作为保障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制定DB15/T1742—2019《“兴安盟大米”产地环境要求》、DB15/T1743—2019《原料水稻育种技术规程》、DB15/T1744—2019《原料水稻品种选择要求》等“兴安盟大米”地方标准,成为全区水稻产业发展的新标杆。严格推行标准化管控措施,实现“兴安盟大米”从田间到餐桌全程标准化生产,保证大米品质。
五、延伸扩展产业链,发展业态再书新景象。将农旅结合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模式,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企业主体、多元发展”的办法,依托万亩绿色水稻基地建设,积极构建“旅游+”,打造了一批以稻米文化为主题的文旅融合项目。扎赉特旗稻梦空间、乌兰浩特市百里稻海和科尔沁右翼前旗巴达仁贵、科尔沁右翼中旗双金稻田观光等文旅项目,预计年接待游客可达50万人次以上,已成为盟内重要的休闲旅游景点。积极开展新品种研发,已推出的大米白酒、大米啤酒、大米胚芽酵素、大米打糕、稻壳颗粒燃料等衍生产品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产业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发展。
文章来源:兴安盟行政公署网
免责声明: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我方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